010 《这样读书就够了》 2190424

mayi 2019-7-18 9867 心得


Day01 前言&引言&后

虽然这本书是第二次阅读了,但是依旧有很多新的东西值得学习!第一个原因是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会有遗忘;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说明我的认知深度和理解能力比原来有了提高!

关于读书有用没用,我不好说,因为我说他有用或者无用都不能用自身的经历做完美佐证,坚持读书打卡有半年了,工资基本没变化,生活节奏也还是那个样子,但是我更倾向于继续坚持阅读就好!

按照作者的归类,这首先肯定是一本“致用类”的书,所以我们读它,是为了学习新知,或者提升技能。作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相对确切的观点——“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所以如果自身没有具备这种能力,读再多的书也没太大用!——读书不仅仅是读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经验,实践,和读书的人本身的系统性统一。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读书也一样,看了很多,但是仅仅停留在阅读的感官体验层,那是文艺欣赏。但是如果将读书作为一种技能去学习跟重要的是,从书中获取可以拿起来能用,用起来稳健能力。

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关键词是“拆”,作者用形象的例证说明了——拆是一种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拆是一种主动行为,所以应该是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有具体的应用场景,能够关联以往经验形成知识体系。

Day 02  第一章

读书之所以难是在开始之前已经暗示自己可能无法坚持,或者读不懂,记不住,没时间等等借口。其实读书就是读书,先读了再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始之前内心已经放弃了坚持! 书中作者提到一个定义:生存余力,一个人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生存余力。如果每时每刻都在为生存本身不停歇的努力,所以越忙越没时间读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减法,找到最重要的事情,为学习读书让步,为更精彩的人生,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预留精力。生活减法可以给读书学习挤出时间和精力。 看不懂,记不住的问题事实上也很简单,查资料,找导师,联系自身经验——我们不需要背诵书籍,能用学到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查阅大量资料的结果是轻松的进行了“主题阅读”更容易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找到优秀的人寻求帮助,可以减少问题,即时反馈,即时纠偏。拆书也是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求反馈持续进步。 新的读书方法论: 1.读书不应该成为生存负载,越轻松的目标越容易达成。 2.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 3.内化知识,体系化知识结构,提升行动能力。

Day 03  第二章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起码致用类书籍应该是这种态度,否则就是在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在前面的章节提到学习应该以学习者自身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本身为中心。为什么自己阅读效果没有培训效果明显,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搞清楚这个基本点,只关注了书本本身,书本以外的X则被我们忽略。拆书法则会让你刻意关注书本以外,与自己有关的扩展——“X”。

拆出书本中的观点与自己经验的联系!拆书过程本身就是反思实践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在于分析空泛理论,在于研究并解决面对实际问题!

本章同时讨论了“培训现场”与自己个人读书之间优势,提到了现场的氛围和反馈,这个观点同样在《刻意练习》中有详细的论述,即时反馈,正向可以产生鼓舞促进没在动力,纠错则可以及时改正避免持续走弯路,减少阻力。所以——找一个导师很有必要!有一个方向一致的社群也很重要。

干货——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够补充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够让自己为之持续努力的东西才是干货!否则都是别人展示给你的“干货”标本!碰不得。

学习的五大公理:          

  1. 自我导向      
  2. 关联经验        
  3. 强调实践        
  4.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5. 内在驱动        

很多书的作者比培训讲师要权威,但是为什么我们自己并没有从这种权威中获得超越讲师的知识呢?难道这些讲师真的比权威还权威?那么这些讲师又是如何做到比书籍带给你我更多的相对收获呢?比如同样一本书,我们读到的内容跟樊登读书阅读后分享给我们的通常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阅读能力不如樊登。这可能就与我们自身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阅读动机不同完成的结果。

真正的学习型阅读,不在于读多少书,不在于知道多少知识,了解多少经验——而在于多少知识的内化,变成我们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所以,除非读书是为了消遣,读书是为了打发时间,读书是为了跟别人吹嘘自己读了多少书……那么踏实的拆解,认证的践行。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读书!

Day05  第三章

学习能力分级可以轻易的判断出自己所处的能力阶段,这样分级的好处显而易见——搞明白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优势,努力晋级就行,有对照有反馈,让我们自身的进步有了评判依旧,和反馈基础。

初级学习者以知识为中心,敬畏知识本身,努力学习知识,觉得自己永远不满足……对知识没有自助选择性,倾向于被动输入。

高级学习者,能够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己知识本身,发现学习乐趣,选着最优学习阅读方案,不对书负责,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主动,有效,系统学习。而后联系自身实际以及以往经验,将知识作用于未来场景,事后复盘。

教学相长,最高级的学习者,是促进自己自己身边人一起进步学习,比如拆书家。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Day06 第三章 02

学习促进者善于提问。这里的提问更倾向于引导思考,而非获取标准答案——答案是终止问题的最大凶手!我们习惯性的给出尝试性答案,而不是去探索问题更深层次的意义。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优秀的学习促进者——引导思考远比给出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更有利于管理。因为这是一种引导性质的能力输出。书中给出以下具体的操作途径,进行学习促进能力的培养:

  1. 把希望下属掌握的知识加工成具体的案例;        
  2. 激活下属的经验,反思自我;        
  3. 促进下属去思考,即时演练;        
  4. 促进下属去应用,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四种途径可以看出,其核心依旧是关注与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联系过往经验,讲实践,场景,案例,知识有机结合。将书本上冰冷的知识转换为行动立体系统。

提问常常能够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创造性的思考——他的力量不可估量

死记硬背的笔记,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学习,创造关联信息才是学习笔记的重要意义,把自己以往经验与学习结合,产生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新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够在场景中运用这样才实现学习的意义!

Day07 第四章 01

自我导向、反求诸己是成年人学习的第一公理,所以从自身为根本,联系书本中的内容,拿书中的“药”医治自己的“病”。这样才能做饭“读书负责”。

阅读要找出书中能解决问题的内容学习吸收内化,没必要全盘接受。找到自己能力短板或者知识体系欠缺的东西,功利的去读——这即时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必然,毕竟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书本中的经历,经验,技巧却仿佛是无限的。

遗憾的是,讲阅读方法的书很多,笔记形式种类也很多,但是针对试用多媒体设备,特别是移动设备,比如手机,或者电纸书的笔记方法类工具十分匮乏。比如便签法,真的不适合电纸书阅读。而我基本已经不看纸书了!

但是这种直接标签的方法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但是变通的方法依旧有很多,比如有的笔记就有RIA阅读法笔记模板,用有道云笔记,或者印象笔记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便签的内容记载。但是这样会损失一些便捷性,和随意性——最重要的是手写可以两部分内容图像化,更利于我们的记忆!

Day 08 第四章 02 书中的知识只有与自己发生联系,我们才能印象深刻,如果与真实的体验能产生联系则更加深刻!

阅读仅仅是人读过,获得的也仅仅是阅读当下的体验,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行为的因果,制定自己依据反思的行为计划,践行自己的计划,修正自己的目标,反馈实施状态,走出舒适区,刻意坚持,刻意改进! 演讲者为什么更喜欢讲故事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因为故事鲜活,故事有时间有细节,更能产生共情感,当然就更有说服力!

Day 9 第五章

《即战力》中提到的三种能力,外语,理财,解决问题。起根本问题在于学习能力,所以学习能力就是这些问题的基础——元能力!

库伯学习圈是一种成系统的学习方法,从自己经验开始,对经验进行反思,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最后在实践中验证并坚持!

找到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澄清问题的本质,将真正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阅读找到方法,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成切实可行的步骤,再次记录!分析问题的影响边界,分钟针对问题解决方案的适应边界!总结实践反馈,结合过往经验,通过刻意练习将新的行为方式培养成习惯!将内化后的“阅读经验”及时的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定位并链接!

学习方法一定要成“圈”首尾相连转起圈圈来,学习→实践→反馈→修正  } 建立知识链接形成知识结构,养成好习惯♥

Day 10  第五章 2

追求干货到底对不对?按照本书作者观点肯定的是要不得,但是对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阅读了吗?思考了吗?实践了吗?我们是不是过于对别人论断过于敏感,反而对自己应有的思辨能力麻木而视而不见呢?

思索一下自己知道的“道理”是不是有很多呢,包括从当前正在阅读的书中又理解得到多少“干货”呢?

读到多少,听到多少,理解多少,内化多少,最后应用多少才是真正的“干货”!还记得本书开篇提到的“听听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就是不行动”吗?

“知行合一”才是王道,无关于对错,对自己有用,或者阶段性的对自己有用,更甚至“我成功的证明了999种材质不适合做灯丝”这种自信心爆棚的态度,都是自己人生精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不求“干货”,又不反对“水货”。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用自己的实践去检验“干”或者“不干”!万一实践过程比判断过程更有意义呢?

今天我读书了吗?

今天我思考了吗?

今天遇到什么让我感兴趣的观点了吗?

为什么这个观点让我感兴趣?

这个观点对我有什么影响?

面对这种影响我需要如何做?

我的计划是什么?

怎样保证我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我努力的方向对吗?

个人自嗨观点,当然从来也没打算说服谁!仅仅是记录所思所想——不接受批评。

Day 10 第六章 1

就本书而言我觉得本书除了RIA阅读法,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构建自己知识体系这个环节的内容了!”

引用:“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因为体系本身多好,而是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有稳定的根基和框架,能帮助人树立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没有体系的人,要么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要么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这些体系必须是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把书中或者专家的知识体系搬进自己的大脑……”

知识体系能够让不同时间段,不同方式获得的不同层次的知识形成链接,这种链接能使得我们思考问题的思维路径更短,在知识链接的同时又能加深我们知识的记忆。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知识一共有两种呈现模式,一种是我们能够“讲出给别人的”这种叫显性知识,但是更多的是我懂但是“不知道怎么给你讲明白的”这部分叫隐性知识。“我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处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有了知识链接,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通过这种链接,将过往的经验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类比,归档,建模。而这种能力有利于我们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

知识体系还能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基础,让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有底座。能够更容易看轻问题的本质,指导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还能帮助我们更加轻松的找到自己学习体系中欠缺的部分,查漏补缺就有了依据。

(为什么我始终认为RIA阅读,这玩意不是单纯的读书!明显是依托于书籍拆解吸收的人生精进方案!还有一个东西叫PDCA循环可以拉一起对比学习下: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话说《刻意练习》貌似也是这种循环吧?我这也算是知识链接的实践吧!)

Day 11 第六章 2

如果你仔细品味,本书的作者其实更鼓励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即便是线下的拆书活动也是以引导,教会别人拆书的方法并实际演练。因为拆书家——并不知道你的问题,拆出来的干货也并不是针对你面对的问题。所以弄清这点再去看待本书——不要全盘搬运作者的观点,应该从自己的问题出发,实践上路!下面的引用可以佐证:

书中知识体系构建的“自我导向”与学习者无关。——包含本书

作者永远不如学习者清楚自己的实际问题。——那么线下拆书也不是针对你的文体(不包含本身你需要学习这种方法教你方法)

若不清楚相关的适用边界…强调书中的体系会导致学习者忽视实践经验和学习动机。——本书同样自成体系

这样的佐证有很多,所以——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面对的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自己应该怎样利用书中的内容促成自己的改变既用实践解决问题,实践过程中理解方法的适用边界。

有阅读,有思考,有结合自身情况的接受和批判,才是正确的阅读本书的方法。

Day12  第八章

对A1(联系旧知)A2(学习新知)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体验和反思;

对因果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写作;

对适应边界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交给别人!

明白学什么,才是治愈学习焦虑的根本问题。而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则必须反思自己现有能力组合后能做什么!再通过这些散乱的能力对照能力树,知识结构去补充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梦想家VS实干家:只有梦想没有行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会有第二只撞树桩的兔子,即便有怎么有确定刚好被你遇到!所以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基石。

把梦想与实干统一,人生才能像升级打怪一样充满乐趣。埋头苦干没有梦想人生无趣,空有梦想不付诸于行动梦想永远落不了地!

知行合一!真的很重要!“听听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就是不行动。”说谁呢?

书读了吗?坚持读了吗?联系自己经验问题了吗?自己有什么行动计划吗?

那一步才是改变自己的“神奇的俯卧撑”呢?

Day  17  第九章 01

拆书家是不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不知道。但是通过教会别人,使自己得到最好的学习,我是非常赞同的。教学相长,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有新的感悟。这种感悟能促使自己对原有知识理解更为透彻,同时会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善。

只要你的目的明确,那么所有的书中都有值得你学习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经验与自己的问题相结合,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适应边界,然后付诸于实践和检验这所有的书都可以变为致用类书,都可以变成自己人生精进的参考书。

为什么问题的适应边界很重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同一个场景可能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启示,所以有些问题,有些场景,有些故事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体悟。归根结底这还是反求于己。简单的说就是在阅读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明白自己的目标和目的才能读出书中我们所需要了解和我们所希望了解的内容。

当我们了解问题的适应边界,当我们从书中找到我们希望了解的内容。经过我们精心的备课,我们应当将知识分享于更多的人,这样教与学的结合才是我们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Day 18  第9章 2

如何提高自己的职场能力?这个需要与我们前面学的那个知识结构体系还有能力体系也就是能力树相结合。

书中举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比如拆除说服力这个。当我们把冰冷的数字讲解给用户的时候,用户是很难去理解,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数字具体形象到转嫁成另外一些效果,可能就非常有说服力和震撼性,所以讲故事比做报表更能让客户轻松的去理解这个事实。 作者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又何必弄明白,内功练好了,大可不必追赶时代,机会会惠顾真正有能力的人。所以专注于自己的知识树和能力结构,强化自己的职场核心能力,我们面对未知业务和复杂业务时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同样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是我们在做人事招聘的时候的一个重要参考,我们可以给予这种知识结构,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可以更方便的让我们对面试者的能力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

Day   19  第9章  3

教育是一个伴随一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一直讲终身学习。但是教育并不是学习知识,特别是在仅仅单纯狭隘的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书本上的字面知识,只有当知识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相结合,我们才能将知识内化吸收而形成我们自己独有的能力。

学习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单纯为了解决压力而被动去做的一件事情。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习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自己掌握知识的重新归纳整理,向别人输出从而成为促进学习的人,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高级学习者。

帖子版权声明 1、本帖010 《这样读书就够了》 2190424mayi发表于小书匣论坛
2、本网站的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3、会员发帖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站长邮箱:zhidekankan#qq.com请将“#”手动替换为“@”。
最新回复 (0)
    • 小书匣
      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