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瞄了一眼序,绝对会干扰接下来的阅读,直接跳过。从第一讲开始读!
我们不能看到将来的自己,单从当前起的每一个成功和失败都是将来的催化剂。当头棒喝,从未来着手让我想到当前的浑浑噩噩,确实更是直指我的内心。是啊,未来真的就再眼前,把握当下才能有所谓的未来。从时间维度上去看这个事情,值得细细品味。
当年公司带新入职的同事,就发现越是有自己思想的人越不好带,太有思想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并不足以应对真实的工作场景。当年还跟同事分析过,觉得新人就应该放弃所谓的思想。在这本书中也做了分析,一下子产生的共鸣!但是我要说的不是那些“新同事”。我要分析的依旧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自己也开始犯这种新人病了,喜欢把自己擅长领域的所谓经验,扔进另一个行当装老鸟,出现问题还不敢认怂,这就尴尬了!比如正在阅读的《非暴力沟通》以为去年读了几本书,就有了足够的阅读经验,以为看了几本“如何阅读”的书,就可以快速阅读所有的书!图样图森破,看了理论,不去认真分析每一个练习,非暴力还真就读不出什么意义来。好吧,今天在认知尺度这里人认怂,这边就当是初步粗度了解更改,读完二刷不踏实也得踏实。
第一讲中还讲到了一个“新鲜“名词”学界边界“我的理解就是,兴趣可以广泛,但是专业就是专业!找好方向,尽可能的在学界内扩大边界。专业深度要大过广度。同侪压力——最直接,群里打卡的都这么优秀,你好意思糊弄一下!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怎么也要有所进步是吧!
DAY2
为了赶上进度,今天看了三讲。高中读理科,到了大学搞的是文科,所以物理学的东西一般我是看不懂的,但是他的观点确实颠覆了我对传统物理的认知。我们看到的都是“相”物质波才是“真”。作为观察着,我们理应好好用“眼”去发现这种本质无形的、有形的美。这种观察过程就是我们思想的过程,就是我们投射情感的过程。三言两语的愣是让我对“薛定谔”产生了兴趣,怎么办~
在第一讲中,我们从时间维度去过好眼前的未来。那么10年后到底自己想成就什么样的目标呢?有了第一讲的时间维度,和第二讲的宇宙空间维度铺垫。第三讲的两种思考模式,就理所当然的容易理解了很多。专注于与未来不变的事务,在有限的边界内,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深度的挖掘,或者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空间维度上,扩大自身的势能。我们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目标没有明确,有如何自控专注呢?
前年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郑州,来到爬坡上坎的重庆。这个城市有没有带给我什么改变呢,我有没有真正的爱上这个城市,目前还不好说。但是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节奏还是很明显的。传统老工业的底蕴让重庆的摩托和汽车产业发展良好。山山水水和热辣的火锅确实不容易让人忘记这个城市。我不能洒脱的恣意选择到哪个城市发展,但是既然留下,就努力让自己在这里生根。很喜欢这句话“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努力……
DAY3
学习,终身学习是当前非常流行的话题,对自己来说,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虽然不想学校那样,需要考试,需要检测。但是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更强。虽然可能弯路更多,但是正式这种寻宝是的学习,更有乐趣——大脑本身就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
虽然数学是我最差的学科之一,但是复利的意义我是理解的。以前我始终觉得复利仅仅是经济学上的一种统计概念,没想到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一种复利行为“知识的复利"。这样看来“终身学习”确实令人身心鼓舞。这一讲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很重要: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外显知识”的传授。所谓外显知识,就是我们能够写在刻本上,能够用文字、图片展示的知识;那些无法表述,或者用文字图像呈现的知识则叫做“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比外显知识更为重要,因为他存在个体经验之中,形成我们的知识架构。https://mubu.com/edit/mDUFl3zzGj《刻意练习》中提到了隐性知识。
对“元认知”的理解,约翰·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在我的粗暴理解下,就是。管理我们认知、思维、决策这种认知的认知。我们首先理解了认知、决策这个过程,然后才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他是认知的认知。
1.偷懒。2.好奇。3.知识内隐。大脑的这三个特点可以被很好的利用于学习。对抗偷懒,保持好奇,融入社群,以学徒的身份感受领域内不可描述的内隐知识。保持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产生的复利谁也不知道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DAY4
在看《夜脑》的时候就了解到,大脑习惯性的把它认为不重要的东西遗忘掉(卸载?)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我们并不能理性的去选择让大脑如何遗忘。并且我们的大脑会随机的把一些有某种共同特种的信息关联起来,形成记忆链结。对于大脑的和记忆的神奇依旧还在探索中。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选择,有目的的,去卸载(保持目标专注,忽略干扰因素)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助人的科学”很有意思,他有一个观点就是,助人行为不是由于道德,“而是由于利益。当未来的期望超过成本时,利他主义行为更可能发生。"书中提到,做了好事需要如果留下名字,可能会促使自己在未来更多的帮助别人(便于传播?索取报酬?获得满足感?)。当好人与好人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直接互惠和简介互惠。——你好我好大家好。
DAY5
印象中,从高中之后被圈养就没怎么见过蝴蝶了。大学时候到安徽写生,油菜田的蝴蝶真的很漂亮。工作之后,蝴蝶差不多就是回忆了。言归正传,在这个一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就是“快车道”“慢车道”。为什么父母离异会促使女孩性早熟?不安的环境会促使女性更早的去摆脱原始家庭的依赖,依靠自身寻找自己的依靠。因为原始家庭离异父母的情感,让女孩感受到的“爱”的不稳定。这种不安加上“风流指数的遗传基因”,不幸的环境和不幸的基因两者结合,结果可想而知。
变故的影响很长远,短时间无法看到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在剧中,如何能及时发现这些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呢?——如果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都在不停进步,越来越优秀,即便自己不能发现的一些细微变化,也有可能被人及时发现并提点呢?环境可以影响缺父的女孩。环境同样可以正向影响自己吧!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也会越来越优秀(同侪压力?)
DAY6
web2.0就已经将我们从真实世界拉入了一个分离的世界,我们的社交已经是面具背后的表演。我们无法确定显示器背后,网线的那一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不真实的面孔。更不用说虚拟现实带来的冲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社交的成本已经十分低,速度又非常快捷,即便是远隔千里,我们也可以通过指尖的滑动,实时交流。我们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应该通过我们网络中的言行去印证,还是通过我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去分辨。或者将这种剥离重新整合在一起去研究。虚拟现实也好,真实也罢,明白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事情,并把自己的行动和目标统一,然后奋力实践,直至实现。这样就有了意义。
稳定没有绝对,知识相对稳定的时间长短而已。是静止不动,还是随波逐流,亦或是冲风破浪,取决于自己对个人价值的认知,对环境的应对。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不确定性。更不用说把这个变化的周期放大到人的一生。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哪怕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然后列出为了实现这个长期目标需要的过程,然后分解成具体的可量化的小目标,然后努力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就像升级打怪一样。这个长期目标可以使理想化的,与职业无关的,但是一定要自习聆听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如果目标的没有明确,或者是一个错误的目标,那只可能越努力越痛苦。毕竟在有限的能力内,我们知识也是有边界的。有了人生追求,就有了处变不惊的基础。
DAY7
不知不觉一本书又读完了。看到“认知代理”这一讲的时候,确实很受启发,名字的重要性,对个人,对品牌都是大事情“生死的问题”。两个很重要的名词:心智网络,心智地标。心智地标公式:心智地标=独特×共情×简单×重复。独特能够抓取大众的注意力,共情可以让你有很高的卷入度,简单有利于传播,重复方便记忆。
在最后一讲,讲到了还是,讲作者创业过程中,做出的交互产品在别人眼中是“四不像”。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自己的思考方向与当下认知环境不符合的时候,你的产品肯定就是别人眼中的怪胎。因为太过于创新,别人没见过,拆开看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合起来没见过。但是,如果能找到适合这个创意生长的土壤,同样能结出丰硕果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名产品开发,一定要仔细深入的去实地研究自己的服务对象。否则产品可能仅仅是满足设计者自己独特品味的私人定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