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知识点学习:
非暴力沟通讲究的是不做道德评判,所以如果直接给出一个“对错”的判断结果,就违背了作者的这种“非暴力沟通状态”所以作者始终在书中使用:如果您认为是正确的,那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Day 01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本章核心关键词:爱 ——只有心存善意、心存爱意,才能使用“爱的语言”进行“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留意并观察发生的事情
清楚准确陈述观察结果
真诚表达观察后的感受
明确具体的愿望或请求
四要素例子:费利克斯,❶❷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❸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❹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在本例中,❶❷就是观察到具体情况,并清晰表达陈述事实(事实就是不得添油加醋,夸张以至于偏离事实),❸则是真诚的表达观察后的感受(不含批评,讽刺,对立,抱怨,妒忌……),❹为具体的请求/要求。(有目标,甚至是实施步骤方案,这点很重要,如果没有步骤或者方案,则有可能是自己想当然的要求,自己都无法实现,反而要求别人去实现,则有可能违背了心存爱意做出情绪化的表达)
所谓沟通,在于理解对方观点,并做出回应。这个过程处理的细节决定沟通的结果。观察、聆听、理解是信息输入的过程,陈述、愿望、请求是沟通输出的过程。在我们输入信息过程中习惯情绪化“条件反射”的做出对立防御姿态。“申辩、退缩、反击”是我们下意识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忽视对自己内心的体会。那么在输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Day 02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本章核心关键词:异化沟通 —— 作者的及时是,我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但是倾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逼迫的疏远和伤害!个人的理解是:沟通过程中没有同理心,不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自己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检视别人的问题。,过于重视自己的内在情绪反馈!我们往往还是本能的利己排他!
异化沟通方式的具体来说一下几种形式:
道德评判
进行比较
回避责任
强人所难
可以说不管是不是沟通,我们的情绪问题也会在上面的几个形式中体现,当然我们个人的情绪问题同样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沟通过程。如果通过拆解的形式去分析目前我工作中的不顺心,就可以发现所有的麻烦都是自找的。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觉得,同事安排的工作室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而且没有给我任何有用的资料让我去完成一项任务,这就是强人所难。对比我们工作强度,就会觉得自己被坑了,于是自己不想完成工作任务,从公司层面来说我就是在回避责任。
如果按照,第一章的观点,将爱融入自己的内心,换个角度来说,同事找我负责这项工作,是对我能力的认可,就此我应该对同事的认可,心存感激!如果我顺利完成了该项人文,确实有利于其他业务的开展,我如果主动承担责任,并积极完成工作,并体术合理化意见,或许可能对工作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心态放正之后,即便是沟通还没有开始,积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
Day 03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打动自己的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了,令人头疼的沟通问题主要是因为心中没能融入“爱”,并且采用了“异化沟通”这种形式。在这个章节,明确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核心要素为“观察”。
这个章节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明确正确的“观察方法”——反馈事实,并不做评论。
我们常用的“标签”通常就带有评论性质。特别是负面的、消极的词汇影响更大。
个人实例:
昨天在看到领读老师在群内分享的写作经验的时候,习惯性进行批判。不知道什么时间起,我们习惯对各种方法论进行分级,某某中方法处于什么级别。比如我习惯性的摘抄就是处于最初级的阶段。首先拿自己和领读老师的观点进行对比,然后开始对抗。同时,按照领读老师的说法,我觉得完全实现,对我来说不现实(强人所难?)。于是领读老师的观点,在瞬间被我完全当做耳边风。虽然是文字性质的,但也勉强算是沟通吧!当时的情景就是,失败的沟通,毕竟我没有接受领读老师的观点,并且产生了对抗心态。
早上起床阅读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这种情形,明显我看到文字,输入观点的时候过于重视自己的内在情绪,直接对老师的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对抗。也就是在看到信息的第一步,首先做了“评论”。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推论,自己果然是不智的。就领读老师来说,分享自己的经验,是一种善意行为,我自己并没有跟领读老师,探讨过自己的阅读和笔记习惯。即便是分级也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阅读要越来越有深度意义才更加深远。如果我们当时面对面的讨论,肯定就是观点的碰撞,脸红脖子粗的较真——失败的沟通。
稳定自己的情绪,理解对方观点的内在意义,远比从字面评判对沟通意义更深刻,更有效。
偷偷的感谢领读老师的分享。
Day 04 体会爱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的内在基础是心情平静,内心充满爱,有同理心!更内在的就是心中充满"爱"这种能量。
如果我们体会不到爱幼如何能够做到"让爱融入生活"?体会属于输入,表达也是能量的输出,没有输入通常我们的输出质量也会受到相当的影响。
……………………………
我讨厌吃很咸的食物。
想到还没有打卡我就感觉很有内疚感。
我有些高兴,小日常更新了番茄钟,太方便了。
院子里的花香令我陶醉。
Day 05 感受爱的根源
打动自己的一句话:非暴力沟通抢到,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认为自己犯了错——导致我们自己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对方——通常我们会感到愤怒;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感到伤心,期望信任和接纳;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伤心无助愤怒对于沟通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情绪问题只能是自身的问题,要尽快放下,更重要的是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他人。这本身也就是在自己生活中融入爱的一种形式。
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
庆祝——1.庆祝生命的创造力和梦想的实现2.纪念人生的失落。
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滋养身体
玩耍
情意相通
相互依存
Day 06 请求帮助
什么样的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
请求或者是命令的最核心一点是要清晰明确的告诉别人,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工作中领导最习惯干的事情就是不知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工作任务。这样对领导本人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做的好了,是我领导有方,做的不好,那是你能力不行,或者是理解能力太差!
说白领导给出的指令,也可以看做是沟通中的请求事项。在你没有清楚的是说清到底要什么的时候,即便是最终给出了比较满意的交付,但是绝对也是低效率的交付。
请求的注意事项:
清晰且目标明确
请求要有反馈
了解他让你的反应
- 了解对方此刻的感受
- 了解对方在想什么
- 了解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Day 07 用全身心倾听
打动自己的一句话:
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己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倾听这种品质贴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
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
自己工作中的痛苦和折磨,通常都是应为沟通问题引起的,因为一个同事以指令的口吻要求我配合其工作,这种态度导致我产生了“移情”的状态,凡是与其相关的工作我都一概采取不配合态度。其中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对他需要帮助的感受,而过分关心自己的感受,所以采用了批评、攻击的心态去对抗。我觉得他在命令我,我觉得太在强迫我,我觉的他在甩锅给我……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确实应该协同把工作优先完成!
Day 08 倾听的力量
这一章算是对上一章用心倾听的重要性的一种注解或者是强调,再一次让我们确认,倾听的重要性!倾听首先是一种走心是一种尊重,沟通中习惯打断别人话题,或者紧跟别人话题抢话都是“倾听”的“走神”。书中说的例子,在我的知觉中,还是说“体会爱”再说“感受”。不过是通过“倾听”这种途径。
可能今天工地太累,内心浮躁——小宇宙中的“意志力”已经被消耗殆尽,不知道怎么对书中的例子展开更深入的分析。只能继续跟自己对话,了解下自己的倾听的认知。
如果"倾听"的对象是自己,那么不管是苛责还是包容,我们都是对自我的审视,是一种自省、反思。
如果“倾听”的对象是他人,那么不管是苛责还是包容,我们都应该更加注意对方的神态,姿势,语气去“感受”对方的内心,这个过程需要“用心”并融入“爱”。
Day 09 爱自己
回顾前面的章节,再来看这个章节的标题,猛然觉得整本书好像都是从爱出发,心中有爱,爱自己,爱别人。前面分析了,如果自己语言不得当,语言的暴力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描述,感受,请求。但是如果我们接收到别人不当言论的时候,我们同样会受到语言暴力的伤害,比如别人直接了当的点明我们的错误,缺点……
我们明知道,人无完人,但是我们依旧不愿意对自己的不完美耿耿于怀!学会原谅,可以原谅别人,当然我们也应当学会放下,学会原谅自己。避免让自己陷入内心的冲突。
书中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估计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冬季,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从爱出发,不逼迫自己,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容忍他人的不完美。多用客观描述,少批评指教。
Day 10 充分表达愤怒
如果真的很生气,我们就需要找到情有理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是没错的,但是如何表达我们的愤怒,避免造成二次语言暴力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
书中提到的解决方案依旧是充满爱的:无需压抑愤怒,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就不在存在。“正直的”“不正直的”“负责人的”“不负责任的”并不是我们的客观描述,是我们通过“对比”“批判”等情绪加工后的表达。这不符合我们前面讲到的客观陈述。
书中观点:通过暴力解决眼前的问题,只会制造新的问题。批评和制作是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的具有攻击性。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Day 11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求同存异,可以很好地让冲突上方得到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机会。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上,而不评价对方及其行为。
对调皮的小家伙们,自己一贯做法是,明天不给你做喜欢吃的饭,原本以为自己足够非暴力。当读到书中的惯例才知道,即便如此依旧是那么的“暴力”。自己原来依旧是在通过“威胁”去沟通。并咩有真正的了解到小孩子的想法,是不想吃,不喜欢吃,还是仅仅想与自己对抗,来满足自己的某些其他想法,比如得到关注,引起注意,或者是没有表达的其他请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
本章中,虽然说道了通过强制力来避免伤害,但是依旧不是以对抗为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而不失为了惩罚自己和他人。这个是一定要明确的观点。弄清事情的根本目的,寻找第三种选择,比对抗,批评有意义的多,毕竟对抗非常容易偏离原始目标。
Day 12 重获生活的热情
在我们自己的认知种,有很多我们确信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正确的。所以在《认知尺度》中,有人讲到我们要学会卸载我们的认知。如果连自己真正的需要都不清楚,又如何分清利弊,促进发展呢?
所以为了保证我们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我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鼓励和爱,目标明确,即便是犯错,我们需要的也是修正目标和方法。指责无济于事。反而会浪费意志力和时间。
卸载大脑中的负面情绪,向着目标,对着计划,行动。幸福在路上,幸福在一个一个阶段性明确目标完成的瞬间,幸福在实现长期目标的是的那一刻。
保持感受,保持思考,保持爱念,明确目标……加油
Day 13 表达感激
虽然觉得现在听到谢谢的次数越来越多,自己当然也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但是“谢谢”已经向“美女”一样都变成了一种语气词。已经没有太多诚意的意味。如何将自己的感谢、感激恰到好处的表达出去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联系的一种“技术活”。
非暴力沟通的赞扬方式:
首先非暴力沟通表单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准确的描述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得到这种满足之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感谢,要表达出我们内心的真诚和爱,我们不能将自己放在裁判位置。感谢一定不能是功利性的。
Day 14 打卡总结
有组织的阅读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读书也会认真不少。首先在这里感谢领读的凌逍逸同学,如果没有你的持续鼓励,没有你每天的精彩分享,我可能会早早的结束本书的阅读。当然收货一定比闲着这种读法还要少很多。
在此之前因为自己看过几篇关于“快速阅读致用类书籍”的文章。并尝试将这些读书方法在本书阅读中实践,结果速度确实快了很多。但是明显没有达到最初的阅读目标,因为我只关注了结论,很少关注过程中的练习,至于实践,每次沟通不畅之后反思时才会回忆到书中的方法。
习惯的养成不是三天两周就能搞定的,需要在不同场景中,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总结,反复的纠偏,才能实现。还是那句话,找到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明白自己的差距,就可以目的的实践。这也是共读后的最大收获——分析自己的沟通行文,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再次阅读中,踏踏实实的练习书中的练习,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联系。沟通会越来越畅通。最后期待群里的小伙伴们都在阅读后,对自己的日常沟通都能有所帮助。更期待共读越来越好!再次感谢当当网组织活动,凌逍逸认真负责的落实和分享。